行业新闻

广电MCN≠制播分离

2020年03月25日刚刚讲过浏览量:0

导语: 对于电视台来说,不一定有足够的实力去打造一个平台,但布局MCN或许是一条可行路径。九组问答,帮助广电人理清MCN的可行性和实操性。

最近有一位媒体单位领导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现在广电做的MCN不就是以前节目的制播分离吗?”仔细一想,似乎确实有联系!到底MCN与制播分离模式有什么区别?广电等媒体单位要不要做MCN?答案如下......

问:现在许多传统媒体单位开始尝试MCN建设,它和节目的制播分离模式是不是一回事呢?

广电不做MCN,坚持制播分离模式行不行?

答:一位同行提出了一个相对比较独到的见解:既然我们一直提的MCN被称为是一种适合于多平台输出的优质内容生产机构,虽然它有网红孵化、网红打造的概念在里面,但实际上不就是广电行业在十多年前就已经提出的制播分离、统一节目内容对外销售的节目生产模式吗?

这个观点的确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是说我们继续做制播分离就能替代MCN。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MCN与广电制播分离体制的共同点。

第一,他们都同样不再考虑内容输出平台的唯一性;

第二,他们都更加关注于输出的内容本身是否足够优秀,是否拥有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第三,他们都更加注重突破原先在节目生产的地域限制;

第四,他们将更加关注内容的商业价值,而强于过去的宣传价值;

第五,在节目主持人的偶像化包装上,和网红打造的理念是一致的。

所以从这五点来看,两者的共性非常明显,当然我们前面提到制播分离并不能完全替代我们现在所做的MCN,他们两者还是存在着三个根本性的区别点。

第一,MCN已经根本上放弃了传统电视平台,完全投身于互联网平台;

第二,MCN更加注重资本驱动,所以它相对于传统的节目生产,投资周期会拉得更长,换句话说,它更加能容忍短时间的节目亏损;

第三,MCN会对流量采购进行投入,会更加市场化的去运作自己的内容资源。

问:主持人和网红的打造方式可以通用吗?

答:从具体的实践手法上来说,许多基本操作层面上的手段,的确是可以通用的。

就拿主持人和网红的打造来说,他们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广电是通过体制化的架构来解决主持人以及自己节目持续输出的保障问题。也就是说,广电之所以不担心主持人出走或者节目后续没人做,是因为它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来维持。

MCN机构是通过商业模式和资本驱动来维持自己的网红模式以及持续的优质节目输出。所以从个案上来说,网红出走、团队辞职都会对MCN机构产生负面影响,但是它的商业模式可以确保它迅速地重新扶植起一个新的网红和新的团队。

  问:广电可以借鉴制播分离的方法来做MCN吗?

答:因为两者之间的相似点,许多基本的手法和我们已经取得的一些实践成果和经验都是可以搬过来使用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当前我们以广电为主体的融媒体机构,如果要学习进行MCN化,实际上是拥有充足的经验和底气的。

问:从主持人培养成网红主播后,与广电台如何分成呢?有成熟的签约模式吗?

答:对于主持人培养成网红主播后的担心,是许多现实机构都会考虑的问题。这就谈到我们所提出的MCN对当前融媒体中心实践的挑战。总结为五点:

第一,内容输出平台的选择不再是电视台,该如何平衡与广播电视平台之间的关系;

第二,如何尽快地学习并适应新型互联网平台的规则和玩法;

第三,如何解决体制下对于市场资本驱动的替代,即从哪里去寻找资金扶持;

第四,如何正确做出市场预期的评估,以确保投资回报的高效;

第五,如何改革内部团队体制,给予在团队中有贡献的人应得的回报。关于所提到的主持人培养成功后如何签约的问题,实际上包含在第五点中。

以上五点皆为个人观点,其实市场上不太可能存在着一用就灵的方法,它需要我们根据各个机构的实际情况和改革进展的步骤,逐步去推动、去尝试。总体而言,我认为融媒体中心和自己培养的网红之间的签约模式,应该在原先的体制内的绩效考核合同与市场化的分红商业合同之间,找一个比较合适的平衡点。

  问:广电化的MCN内容可以投放到哪些平台?

答:所谓的广电化的MCN内容,这个概念存在问题,准确来讲,MCN的内容就是去广电化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从实践中应该更加佩服湖南广电娱乐频道所做出的决定,因为他们实际上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被视为广电团队内的“叛徒”。

  问:广电打造MCN的时候内容输出上有什么注意点吗?和传统节目创意有什么区别?

答:与上一个问题相结合,我们再来看MCN内容,它从根本概念上是一个持续批量化、流程化的生产市场所欢迎的内容。这句话实际上告诉我们,并不是有这么一个团队,生产出一批网民和用户喜欢看的内容,就能被称为MCN了。

最重要的评判标准是其背后的管理团队,首先是否有一个更高的市场判断能力。通过这种判断力,拉来足够的投资资本,这种资本是足以支撑很多MCN机构中间不断地更换网红、更换团队的。然后是他们有没有找到一种成功的、商业化的、可以批量复制成功作品的方式。所以所谓MCN内容生产它的重点并不是在于内容本身的创意,而是在于生产这些内容的背景和模式。

关于现有的广电内容,我所理解的应该是指我们在当前的舆论管理和政策宣传环境下,还需要保留的一些主体宣传功能,这个当然是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继续存在,它和我们今天探讨的市场化的媒体传播发展思路,实际上在两个体系下并不会有绝对的冲突。

  问:广电应该投入多大力量做MCN?一般多久能从中获取回报?广电原先的内容生产是不是要继续维持?

答:作为个人观点,我认为现在MCN对于广电来说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问答题:你做还是不做?而不是花多少力量去做。

广电在当前这个时代,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是自身的传播平台和部分已经不适合市场化的传播方法。其实在进行媒体融合改革的进程中,在我们逐步更名为融媒体中心时,这些就应该逐步的被抛弃掉。

所以就我个人而言,未来的融媒体中心会有两部分人,一部分人就是新的融媒体平台的运营者,他们去探索、研究、实践如何用好、打造好、建设好这个全新的平台。

另一部人就是MCN团队,他们就是专门用心去研究如何创意制作、生产并推广优质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是多频道、多平台推广的,这个多平台既包括社会上主流的有影响力的平台,同样也包括自身所拥有的这一平台。

问:MCN在未来可以持续发展这么久吗?他们会转型升级成别的模式吗?

答:其实任何一个新名词的产生发展都是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至少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当下媒体传播发展以及内容升级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一种有益的解决思路。在这些问题没有能够全部解决之前,它的先进性和流行程度还是可以持续存在的。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有没有可能会出现一种超越于互联网的、会更加集中的核心平台的出现,那么也就真应了哲学中所讲的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这种变化我觉得都是与整体社会进步所关联在一起的,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做更多的担心。

问:有些主播在初期阶段就收益不错,与单位分成之后达不到预期,出现了自己单玩的情况,这种问题如何解决?

答:这就是实践过程中,我们自身平台体制与机制无法跟上市场玩法的一个实际表现。它不是如何解决的问题,这是阵痛的实际表现。

具体来讲,在实际中,真正导致这些主播和单位分手的原因,在分成比例上的因素一般不到三成,更多的是主播对于持续留在单位平台上,能否有更加长远的发展前景的担心。

换句话说,假如融媒体平台敢于做出这样的承诺,保证主播继续留在机构中,未来三年他所取得的成就将会远远大于出去单干的成就,并且这些主播经过思考也相信了这种可能,那离职就不会产生。所以补充一下,眼下融媒体中心对于核心主播、自我网红的维护工作,重点不是去改革制定新的分配体系,实际上这种体系也不会有过于乐观的结果,重点应该是考虑我们整个机构对于下面,包括主播在内所有有能力、有创意人员的一种中长期的回馈,这是我们体制下机构的唯一优势,也是我们可以从中挖掘潜力的重点所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