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电视台病了!习惯了“外包”,滋生一身“懒癌”

2017年10月12日互联网浏览量:0

外包,是很多公司分解压力、节约成本的做法。传媒公司经营中的“外包”普遍存在,委托制作节目、授权广告经营、进行劳务派遣等。电视台积累了庞大的人员结构,部门众多、事务复杂,但是人员素质提升较慢,人员和工作需要之间存在日益突出的矛盾。

在当前的发展中,电视台作为受新兴媒体冲击较大的单位,大提“降本增效”,很多依靠人力完成的任务迫切需要被新的技术工具和新的运行方式取代。但是,越来越严重的成本压力,以及人才准备不足导致很多革新需要“外包”完成,这是现实所迫,更是历史“惯性”问题,动不动就外包。

外包时段、外包节目缓解部分运营压力

除了卫视频道是电视台主抓主控,地面频道和其他数字频道基本都存在时段外包,即外部公司可以花钱买一个时段做节目。电视台将播出时段外包是稳赚的,节省了制作节目的精力和成本。外包节目主要是指制作外包,电视台创作的节目缺乏足够的制作力量,聘请外部导演、与制作公司签订委托制作合同,对制作品质有要求,但是版权完全属于电视台。

外包时段、外包节目下,电视台的制作人员流失是一个根源。地面频道的节目制作力量不如卫视频道,二三四线电视台的制作人员水平不如一线。随着大量体制内制作团队的出走,外部竞争压力更大,电视台的制作人员可能干不过制作公司的人。制作公司做不好可以不再合作,自己的人做不来也赶不走。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地面频道严重的广告下滑。没有一家电视台的地面频道不亏损,只不过孰重孰轻,有的亏损几个亿,有的则是十几亿的规模。地面频道经营者的KPI考核压力巨大,止亏是第一步。外包时段不如说是售卖时段,能较快取得营收,集中一定的资金进行其他时段的节目生产,缓解运营压力。

技术外包下购买、开发与维护成本高昂

电视台除了需要播出控制人员、后期制作人才等技术后盾,更需要软件开发人员,但是以内容生产为主导的单位留住软件开发人员很难,电视台开出的薪酬远远不如互联网企业,而真正能进行自我开发的技术达人往往选择自立门户创业。电视台为什么需要软件开发人员?是信息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线电视台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提高运行效率,降低劳务成本,进行了包括内部网站建设、OA系统建设、无带化审播系统建设等一系列工作。这些系统建设工作内部技术部门很难完成,基本都是外部公司开发,技术部门配合。在测试上线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也必须请外部技术人员进行排查,既要付出开发成本,也要付出每年的维护成本。

纯技术部门需要较大的外包,其他部门大大小小的技术外包就更多了。作为内容核心部门的总编室在职能上也面临较大的改革要求。收视率数据购买每年都在进行,受众调查、大数据分析等占据支出成本的一大块,由于眼动仪、脑电波等检测仪器成本高昂,自身人员又难以胜任,基本外包给受众调查公司进行。

培训外包下人力资源管理成本存在浪费

电视台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新录用人员的培训每年都在进行,也开设了各种五花八门的课程。每月的培训既有内部人员作为讲师,也邀请了外部培训人员。内部讲师的水平毕竟不够专业,引进外部培训更为普遍,很多外部培训的新花样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电视台的人力部门与知名传媒院校的合作项目很多,每年的人员外派进修,邀请外国导师授课,培训费、差旅费都是不小的数目,动则百万。而每年进行的新员工培训重在融合,培训老师带着做游戏、进行体育比赛,这些工作对活跃分子较多的电视台并不难,工会组织完全可以胜任,外包着实有些浪费。

对“外包”的依赖应该有选择的停一停

在众多外包存在的情况下,电视台的“增效”成果并不明朗,“降本”确是难上加难。外包,本可以作为节省成本的一种方式,但是电视台的外包是出于人才缺乏、能力缺乏,是一种懒职、无职,反而增加了很多成本,而且受制于人。传媒行业的很多细分领域公司能够维持生存,正是寄生于“外包”业务。

当前,成本削减也成为一项任务,在人员调配、职能划分上,电视台各部门不得不想办法。能者多劳、懒人懒职的情况都应该改变,适当的薪酬体现、激励措施要跟进。

“外包”没有原罪,一刀切也不是办法。对于“外包”不能形成惯性依赖,对竞标对象、竞标流程要加强规范,防止腐败存在;对外包项目要进行跟踪评估,追求实际效果,没有实效必须停下。最根本的,电视台转型中要不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适当引进人才、培养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