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新闻

地方广播媒体如何更快步入融媒体时代

2017年09月25日互联网浏览量:0

今年全国“两会”,一股刮自中央级广播媒体的融媒体之风清新备至:“央广主播的朋友圈”等以独到的深度浸入式新媒体报道刷爆朋友圈,其间配以h5编程的巧妙处理,融广播的可听、电视图文的可视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也给正步入融媒体时代的地方广播媒体几多启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地方广播,如何借着这股东风,更快步入融媒体时代?其实早就有分析指出,在2012年,手机客户端就已经跃升为听众收听广播的主要收听终端,其听众比例超过40%,上升幅度超过30%1。这一数据表明,作为广播媒体,单纯依靠多年经久不变的传统单一传播模式,已经很难有突破可言,借助新媒体加快转型才是大势所趋。那么,怎么破题?从诸多的案例来看,只有依托新语境,创新内容、整合资源、充分挖潜,借助新媒体达到多元化立体式的传播形态,才能让地方广播重焕新生的魅力。

一、打造贴合受众需求的优质内容

新的媒体语境、新的传播形态之下,内容的价值越来越取决于它与受众的匹配度2。对于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发挥既有的特色优势,打造新时代下受众“对味”的优质内容,才能真正达到“吸睛”、吸粉的效果。譬如上面提到的“央广主播的朋友圈”,其真正的主题其实是“大而上”的全国两会,但却从周边同事朋友圈的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说起,烟火气十足,让众多围观粉轻松愉悦地看到底而毫无“违和感”。其巧妙之处,在于有效利用了当前大家对新媒体的关注,又很好地贯穿了百姓关注的热点焦点,相比其他单纯介绍两会的程序式报道而言,内容自然要吸引人得多。

由此来看,要打造贴合受众需求的优质内容,一要跳出以往做广播的传统思维,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对受众的收听需求和收听喜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聚焦核心群体,深耕细作,打造出贴近用户心理、用户受关注的精品节目。二要充分发挥地方广播的本土特色和优势,通过资源整合、盘点策划,推出具有本土特色、个性化的原创内容,吸引本地的受众,打造地方性的广播新媒体品牌。

二、挖掘“短音频”的效用和价值

通常,传统意义上的广播节目为半小时甚至一两个小时,长长的直播流构成一档档完整的节目。但在快餐式网络盛行的当下,这种长节目的方式明显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可言,因为快速流动的移动收听人群,往往没有耐心将这么长的音频听完。短音频,顾名思义,就是从广播节目中切分或精选几分钟十几分钟不等的音频,通过后期精心制作,形成节目内容更集中、热点爆点更突出、吸引力关注度更高的音频。它齐集了传统广播节目最具传播价值的精华部分,将此传送到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终端,必然更能增强传播力和感染力。而这种线上线下、长节目短音频相结合的传播形态,也能使融媒体时代的广播内容更加丰满、服务的人群更加广泛。

去年,上海东方广播中心就宣布正式推进短音频战略,把传统广播节目精华制作包装成3-10分钟的短音频产品,为其打上互联网传播的标签,分类投送到各个移动互联网平台和终端。这一战略得到业内不少专家的首肯,对广播走入融媒体时代也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广播自身优势上来讲,广播有着音频制作的专业设备和熟练的制作团队,“短音频”制作的人力等成本均较低,有些甚至可以信手拈来。将优秀节目、经典内容撷取出来,重新编排成有特色、个性化的短音频,既能成功打破广播按频率和按时段划分的传统布局,更好地释放生产力,也有效契合了新媒体传播的新特点,方便手机用户浏览和快速点播。

三、让优秀广播人才走到新媒体前台

地方广播拥有不少专业能力强、声音极具特色、节目制作个性化的优秀广播人才,借力新媒体,让这些广播人才走到新媒体前台,不仅可以为传统广播聚拢人气,扩大知名度,更能树立品牌效应,创造更多效益。

近几年来,纵观蜻蜓、喜马拉雅等网络电台,一批广播主力转战音频网络的案例不在少数,其中甚至出现了一批极受欢迎的网络名主播,他们的粉丝达到百万甚至上亿。诸如著名的电台名嘴、“愤怒主播”万峰在蜻蜓打造个性化直播节目《峰人学院》,粉丝就高达1.1亿。

反过来,地方广播能否借这些网络平台高效的传播效应“为我所用”,实现双赢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地方广播可以有意识地推出或打造一批当地的名主持或名栏目,将其包装后在网络平台推出,加以推广,实现全媒体传播和用户价值的多次增值;另一方面,地方广播也可以加以管理引导,让更多的广播优秀人才挖掘自身特色,创设独具特色的自媒体节目,同时冠以地方广播的品牌,这种节目一旦成功,也会对传统广播的经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对于传统广播人而言,也应该主动拥抱新媒体,加强从幕后走向前台的意识,快速适应现代语境下的话语形态,充分利用新媒体互动交流、内容共享的优势,做好传播渠道的有力把控者,成为一专多能的新型主持人,使新媒体成为广播人才发挥能量和作用的“第二舞台”。

四、培养优秀的融媒体创作团队

传媒业任何一次大的新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媒介外部环境的改变与内部要素之间的裂变与整合3。如何培养优秀的融媒体创作团队,如何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中实现人才的转型升级,也是广播等传统媒体在步入融媒体时代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有媒体报道,近两年,具有丰富创造力的新媒体营销人才成为整个招聘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岗位。而融媒观察称,传统媒体人才需求的新变化,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实例是人民日报的“中央厨房”,其中超过70%的工作人员是数据工程师,在选题策划阶段,数据支持人员能够同时监测多个数据指标和舆情变化情况。这些新现象,是传统媒体在遭遇新媒体后人才需求发生转变的风向标。

作为地方广播来说,在融媒体的大背景下,除了传统的主持人、记者之外,目前更需要具有较高新闻传播素养、具备互联网思维的业务人才,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懂得新媒体管理的经营策划人才,以及了解新闻传播规律、拥有计算机技术等的专业技术人才等等。由此,地方广播在巩固现有人才存量的同时,更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挖掘一批与新兴媒体业态相关的内容生产、经营管理和技术实现等各类人才。只有构筑一个多元立体的融媒体创作平台组织,才能为广播未来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大脑”,在借力新媒体时做到长袖善舞、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地方广播要更快地步入融媒体时代,必须在内容生产、资源优势、人才建设上等实现更快更好的突破,与新媒体无缝对接,同时依托自身的特色优势,充分做好“广播+”的文章,形成新的价值增长点,才能走出一条特色与效益兼具的转型升级之路。

猜你喜欢